中国水下考古又一大发现:清代古船时隔150多年重见天日

学智站 人气:3.12W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很多古文物仍隐藏在我国的各个角落,有时候它们会在我们不经意的情况下被发现,当然,考古人员也在不断努力考古探索。近日,中国水下考古又一大发现,即清代古船时隔150多年重见天日!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具体情况。

中国水下考古又一大发现:清代古船时隔150多年重见天日

中国水下考古又一大发现:清代古船时隔150多年重见天日

古船考古

今天(11月21日)凌晨,长江口横沙水域见证了中国水下考古新的历史性突破。22根巨型弧形梁组成的重约8800吨的沉箱装载着长江口二号古船,经过4个多小时的水下持续提升后,在打捞工程船“奋力轮”中部月池露出水面。古船桅杆率先破水而出,清晰可见,这是这艘清代同治年间的古船时隔150多年重新出现在世人眼前。几天后,古船将被打捞工程船带入黄浦江畔的上海船厂旧址1号船坞,开启后续的文物保护与考古发掘。

2007年12月,“南海一号”整体打捞出水,轰动世界。时隔15年后,我国再次对水下古代沉船开展整体打捞,长江口二号古船也得以重新浮出水面。这艘清代古船究竟是如何被发现的?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一起了解一下。

2011年,上海市文物局启动长江水下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4年后的2015年,在长江口崇明横沙水域开展水下考古调查时,通过声呐扫测等技术发现了一艘木质古船,考古编号为“长江口二号”。经过7年多水下勘探,探明长江口二号古船为木质帆船,确认年代为清代同治时期。古船长约38.1米,宽约9.9米,所在水域水深8—10米,船体埋藏于5.5米深淤泥中,已探明有31个舱室。初步推测为明清时期水上运输广为使用的平底沙船。调查人员前期潜入水底,选取古船4个舱室进行了小范围的清理,均发现舱内有码放整齐的景德镇窑瓷器等精美文物,种类多、数量大。

中国水下考古又一大发现:清代古船时隔150多年重见天日 第2张

古船

另外,在船体及周围还出水了紫砂器、越南产水烟罐、木质水桶残件、桅杆、铁锚等大量文物。长江口水体浑浊,水底能见度几乎为零,寻找古船犹如大海捞针。为克服浑水环境的影响,最大程度保护这一珍贵的水下文化遗产,最终采用世界首创的技术方案——“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迁移技术”来打捞这艘古船。在江底,22根弧形梁形成一个巨型的半圆柱沉箱,将整艘古船包裹起来。

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副局长蒋岩:这个古沉船由于是一个木质沉船,它的结构非常脆弱,把它包裹起来以后,连泥带水一起提上来,整体地托起来,是一个有效保护沉船的方式。

长江口二号古船出水后将被运往黄浦江畔的上海船厂旧址,昔日的老船坞将“变身”考古大棚和古船实验室。未来,考古人员将在这里逐步揭开这艘清代古沉船的未解之谜。

回顾南海一号的发现:

中国水下考古又一大发现:清代古船时隔150多年重见天日 第3张

海底考古

“南海一号”是南宋初期一艘在海上丝绸之路向外运送瓷器时失事沉没的木质古沉船,从泉州港驶出,沉没地点位于中国广东省(台山市海域),1987年在阳江海域发现,是国内发现的第一个沉船遗址,距今800多年,但因技术及资金问题而延迟研究。

“南海一号”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它将为复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陶瓷史提供极为难得的实物资料,甚至可以获得文献和陆上考古无法提供的信息。此后试探发现,船上载有文物6万至8万件,且有不少是价值连城的国宝级文物。

2019年8月6日,国家文物局召开工作会,发布了“南海I号”保护发掘项目考古工作成果。沉船中共出土18万余件文物精品,对研究我国乃至整个东亚、东南亚的古代造船史、陶瓷史、航运史、贸易史等有着重要意义。